根據世界競爭力論壇(WEF)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指出,環境與氣候風險已是全球不可避免的重大議題,近來極端氣候事件頻傳,減碳迫在眉睫,若不采取嚴格的減碳規范,將對人類生活或生存造成極大危害。有鑒于此,各國紛紛推動綠色新政,從傳統的環境手段轉以經濟手段(如碳稅、碳排放交易市場、環境永續分類標準等),希望藉此加強各國減碳力道,朝2050年凈零碳排放邁進。
歐盟是全球推動氣候變遷政策的先驅,其于2019年底公布《歐洲綠色新政》(EuropeanGreenDeal),并于今2021年6月正式通過《歐洲氣候法》(EuropeanClimateLaw),將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55%,以及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的中長期減碳目標納入其中,賦予法律約束力。為達前述目標,歐盟執委會更于2021年7月14日提出涵蓋氣候、能源、建筑、交通運輸等面向的55套案(Fitfor 55 Package),其中一項引發各國政府與產業界高度關注的措施即為“碳邊境調整機制”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CBAM),該機制要求進口歐盟的產品皆須負擔碳排放成本,亦即未來進口歐盟的產品,若無相對應的碳定價機制或減碳政策時,將可能面臨較高的財務成本。
歐盟之所以提出CBAM,除為避免發生碳泄漏(carbon leakage)、維護境內產業全球競爭力外,最終目的系希望促使各國制定積極的減碳政策,進而實現凈零碳排目標。
制造業為我國主要經濟活動之一,目前歐盟CBAM初期雖僅涵蓋鋼鐵、水泥、肥料、鋁及電力等部分產品,但后續將可能逐步擴大管制產業范圍,故我國制造業相關經濟活動應把握過渡期間進行減碳,以避免屆時因碳排放所增加的成本,造成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下滑。
歐盟CBAM改變了市場經濟活動的內涵,亦顯示未來先進國家可能透過貿易外交手段,促使各國提升減碳強度;我國經濟是以對外貿易和對內大循環為主導,產業/企業須即早因應,以避免對出口造成全面性的影響與沖擊。根據歐盟CBAM草案,CBAM有3年過渡期,因此預估短期內CBAM對中國的影響應不至太大。以下就我國產業/企業在2022~2025年因應CBAM的準備提出幾點建議。
掌握歐盟CBAM規范及各國相關政策
歐盟CBAM目前雖有部分執行細節或計算方法尚未制定,惟企業于渡期內仍負有申報義務,因此短期內企業應先了解CBAM相關規范,如產品碳含量申報程序、驗證工作及相關罰則等,并針對2026年正式實施后預作準備。
此外,除歐盟CBAM,美國亦于日前提出擬于2024年針對碳密集型進口產品課征碳關稅,日本、加拿大則正積極研擬相關機制;美國、歐盟、日本皆為我國主要出口市場,占整體出口比重近40%,一旦實施相關機制,將對我國出口造成極大影響。面對國際間一連串的減碳措施,企業應隨時掌握信息,并提早做出因應,才能降低國際氣候行動所帶來的沖擊。
明確揭示產品碳含量,并取得第三方認證
根據歐盟CBAM,企業需要揭露其產品碳含量,也就是產品碳排放強度。我國目前僅有要求主要耗能產業,如發電業、鋼鐵業、石油煉制業、水泥業、半導體業、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業等行業,以及年排放量高于2.5萬公噸CO2的其他業別進行盤查登錄,尚未有相關單位要求企業揭露其產品碳排放量信息,因此,對企業而言,產品碳含量之計算、盤查及信息揭露更是因應CBAM的重要任務,尤其是需要有第三方認證以避免漂綠的質疑,該等工作都需要有相當時間的準備與付出。
注意各國碳定價,并執行產品減碳工作
依照歐盟CBAM草案,2026年正式實施后,進口商須根據產品的碳含量購買CBAM憑證,而憑證價格則是參照前一周歐盟ETS碳權拍賣的平均價格來計算。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價格已從2021年初每公噸約33~34歐元,一路攀升至9月中每公噸約60~61歐元,根據數據供貨商路孚特(Refinitiv)預估,歐盟碳價2030年將升至89歐元,甚至高于此水平。為避免因碳排放增加的成本,企業應針對其產品進行碳足跡盤查,并找出哪些階段需要減碳。以制造業來說,可借由將減碳技術導入產業來達成減碳目標,同時進行低碳產品開發。此外,若產品的碳排放是與電力間接排放相關,則可考慮改使用再生能源發電或購買綠電。